WebRTC(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是一種用於瀏覽器之間進行即時通訊的技術。讓用戶可以透過瀏覽器建立視訊、音訊和資料傳輸的連線,並實現 P2P 點對點通訊,而無須透過中介服務。
WebRTC 如何達成連線?
WebRTC 即時通訊是透過 P2P(Peer-to-Peer)連線來達成,不過 P2P 連線並沒有這麼簡單,因大部分裝置處於區域網路中,通常是透過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將內部網路 IP 轉換成外部網路 IP 來達成連線,也就是說並沒有直接開放的通訊路徑(無法直接連到內網 IP),因此需要:
- 先透過 ICE 框架來找到共同的連線路徑,並用 Signaling Server 交換資訊(上圖步驟 ①②③④)
- 透過 P2P 達成即時通訊(上圖步驟 ⑤)
為什麼要使用 P2P 連線?
ICE 框架是什麼?
Signaling Server又是什麼?
P2P 連線如何進行視訊通話?
看完了 WebRTC 的概念還是充滿問號???
接下來依序說明~
P2P(Peer-to-Peer)Connection 點對點連線
P2P 指的是兩個瀏覽器直接建立點對點連接,不需透過伺服器中轉,可以達到即時影音串流。WebRTC 內的 P2P 連線由 WebRTC API 達成,先透過 RTCPeerConnection()
建立實體,來進行本地跟遠端的溝通。
WebRTC API
Constructor 建構式:
• RTCPeerConnection():建立物件實體,用來處理本地跟遠端點對點連線
Event Handler 事件處理器:
• icecandidate:找尋到 ICE 候選位置
• iceconnectionstatechange:ICE 連線狀態改變
• addstream:新增串流
Methods:
• addTrack:增加視訊、音訊,以傳輸到另一端
• createOffer:建立 Offer SDP
• createAnswer:建立 Answer SDP
• setLocalDescription:設定本地 SDP 資訊
• setRemoteDescription:設定遠端(對方)SDP 資訊
• addIceCandidate:新增 ICE 候選位址
ICE 框架(Interactive Connectivity Establishment)
用於在網路中穿透 NAT 的技術框架,ICE 整合了 STUN 與 TURN 協定,用於確定兩個設備之間最佳的通訊路徑,進而達成端點間連線。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網路位置轉譯
用來將私有 IP 轉換(映射)為公有 IP,由於 NAT 不允許外網主機直接訪問內網,因此會造成 P2P 直接連線的困難,NAT 跟防火牆詳細說明可以參考 這篇文章
STUN(Session Traversal Utilities for NAT)協定
用來穿越 NAT 的一種協議,協助在 NAT 內的使用者找到自己的公網 IP和 Port,並將資訊傳給其他使用者,讓雙方瞭解彼此的資訊,繞過 NAT 限制,達成 P2P 連線,不過在 Symmetric NAT 不可穿透的情況下則不適用
TURN(Traversal Using Relay NAT)協定
穿越 NAT 的另一種協議,使用「中繼」的方式來進行,當 STUN 的候選位址都無法連線時,將資料透過中間伺服器傳輸
ICE 建立連線流程
先嘗試用本地網路 IP 直接連線
如果失敗,再使用 STUN 協定穿透 NAT 建立連線
如果失敗,最後才使用 TURN 協定將資料透過中繼伺服器傳輸
Signaling Server 信號伺服器
WebRTC 通訊時雖然不需透過伺服器中轉,使用 P2P 達到即時影音串流,但在此之前還是需要先透過伺服器來進行媒體串流和 ICE 候選位址協調,以確定通訊的對方和方式,這個伺服器就稱為 Signaling Server。
WebRTC 沒有特別規範 Signaling Server,常用的服務為 WebSocket 或是 HTTP 伺服器。
Signaling Server 建立流程
- 透過 WebSocket 或是 HTTP 伺服器建立連線
- 發送端與接收端分別使用 SDP(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offer-answer 模型描述媒體串流訊息,傳遞給 Signaling Server,Signaling Server 再傳遞給對方
- 發送端與接收端分別將其收集到的本地網路位址和 ICE 候選位址通知 Signaling Server,Signaling Server 再將訊息傳遞給對方
- 控制訊息(通話開始、暫停、結束等)與數據傳輸(聊天訊息、檔案)
SDP(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協定
用於描述多媒體會話的格式化文字協定,像是會議的參與者、媒體類型、媒體流的傳輸協定、編碼方式、解碼方式、封包大小等訊息。也可以包含其他相關訊息,例如時區、媒體串流的 port 號、會話持續時間等。
SDP offer-answer 模型中,發送端會建立一個 SDP offer,並向接收端傳送該 SDP offer。接收端收到 SDP offer 後,會建立 SDP answer 並回傳給發送端,交換 SDP 的過程,被稱為媒體協商
P2P 連線如何進行視訊通話?
P2P 連線成功後,需透過 MediaDevice API 裡的 getUserMedia()
取得本地媒體串流,媒體串流為包含視訊、音訊和資料的數據串流,WebRTC 使用多種技術來達成媒體串流傳輸,包括即時傳輸協定(RTP)和即時傳輸控制協定(RTCP)等,並使用前面提到的 WebRTC API 來達成 P2P 連線與資料傳遞。
試著使用 getUserMedia 在瀏覽器輸出影音
呼叫 getUserMedia()
取得使用者的音訊和視訊,會回傳一個 Promise 物件,constraints 用來設定擷取條件(影像或聲音,至少要有一項為 true),以下範例會在瀏覽器上輸出本地端影音:
|
|
視訊影像是顛倒的,我們可以透過 CSS 設定反轉
|
WebRTC 一對一視訊流程解析
視訊情境
裝置 A 開啟了一個聊天室,接著裝置 B 連接該聊天室進行視訊聊天
圖片參考:MDN
流程解析(搭配 STUN 協定)
- 裝置 A 透過 STUN server 取得本地私有 IP 以及公有 IP
- 裝置 B 透過 STUN server 取得本地私有 IP 以及公有 IP
- 裝置 A 發送 offer SDP,並設定為本地 SDP
- 裝置 B 收到 offer SDP,並設定為遠端 SDP
- 裝置 B 發送 answer SDP,並設定為本地 SDP
- 裝置 A 收到 answer SDP,並設定為遠端 SDP
- 裝置 A 傳送 ICE 候選位址
- 裝置 B 寫入裝置 A ICE 候選位址
- 裝置 B 傳送 ICE 候選位址
- 裝置 A 寫入裝置 B ICE 候選位址
- P2P 連線建立,進行即時媒體串流(音訊、視訊)
WebRTC 基本觀念說明就到這,下一篇將會進行實作,一起完成一對一視訊聊天室吧!
參考文章:
https://www.wowza.com/blog/webrtc-signaling-servers
https://ithelp.ithome.com.tw/articles/10209725
https://ithelp.ithome.com.tw/articles/10284640
https://ithelp.ithome.com.tw/articles/10266739
評論